實例分析:影像學在精準醫學診療中的重要性
“多兵種聯合作戰”的Hybrid手術室,將為更多心臟病患者帶來福音
對于主動脈縮窄術后,弓部褶曲畸形并發育不良,胸主動脈瘤,外科手術是首先考慮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果患者有中-重度阻塞性呼吸功能不全,那么接受大血管外科手術風險極高。應該如何為這類患者制定最 佳手術方案,最 大限度降低手術創傷和風險,同時又能夠為他們解除病痛呢? 美倫
近日,上海德達醫院黃連軍教授就接診了這樣一位病情復雜,病史長,幾十年陸續輾轉于國內各大醫院就診的患者。她今年63歲,1968年發現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縮窄+動脈導管未閉”,并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后26年,也就是1994年,患者持續出現胸悶、憋氣、聲音嘶啞,血壓增高等癥狀。復查就診并接受主動脈DSA檢查,造影提示:主動脈褶曲畸形伴縮窄表現,胸降主動脈擴張。
2017年4月,上海德達醫院主動脈CTA復查提示:主動脈縮窄術后,弓部褶曲畸形并發育不良,胸主動脈瘤,瘤體最寬徑50mm。此種情況,外科手術是首先考慮的治療方法。主診醫師為患者完善各項檢查,評估手術指征及風險,發現患者存在中-重度阻塞性呼吸功能不全;肺部CT提示:左肺容積減小,兩肺多發肺大泡,左側支氣管狹窄;此類情況患者接受大血管外科手術風險極高。 美倫
經過德達醫院醫療院長孫立忠教授與黃連軍教授聯合會診,認為可以對患者實施復合手術(Hybrid 手術),即通過介入方法為患者隔絕胸主動脈瘤;同時為避免頭臂動脈缺血,進行轉流(搭橋)手術。
經過精心準備,手術在德達醫院Hybrid手術室進行。經過造影,證實了術前主動脈CTA檢查結果,患者的主動脈弓部發育異常,左側椎動脈單發于主動脈弓,主動脈覆膜支架錨定區情況復雜。心外科主任劉巍為患者行“頸動脈-左側腋動脈轉流手術”;黃連軍教授為患者送入第 一枚主動脈支架,精確定位單發左側椎動脈位置,釋放后造影提示椎動脈順行顯影,主動脈弓部支架形態良好。擺在術者面前的另一個難題出現了,患者胸主動脈瘤范圍廣,需再植入一枚支架,精確定位支架遠端的位置至關重要,如果支架釋放太靠近端,則不能完全封閉瘤腔,如果支架釋放太靠遠端則患者截癱的風險成倍增加。黃教授憑借極其豐富的經驗,選擇另一枚支架并精準釋放到位。術后造影,瘤腔完全封閉,弓部支架形態良好,轉流血管通暢。整個手術過程4小時。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Hybrid手術是指應用不同的手術方式來聯合治療病情復雜的患者,以達到減少創傷及并發癥、一期治愈患者的目的。 大血管hybrid 手術內容主要包括開放式外科手術和介入治療的結合,如外科手術處理升主動脈及弓部瘤,象鼻支架處理胸降主動脈瘤或夾層;近年對弓部瘤具有高風險的老年患者,也采用外科手術行主動脈弓上旁路轉流術+支架封閉弓部瘤的方法,取得成功。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Hybrid手術多學科部門聯合,涵蓋了介入、外科、內科、護理、麻醉、影像、技術以及器械支持服務等部門,把原本對心臟病“分而治之”的心外科搭橋術、先心病矯治術和主動脈替換術等與心內科介入治療和影像學診斷等集納起來,同時實施,以求取得1+1>2的效應。體現了以患者安全和醫療質量為核心的理念。
長期以來,醫學的分科越來越細,內科、外科之間壁壘森嚴。如果各科醫各管一段,就會給病人帶來很多麻煩。例如,一個冠心病患者,出現多條動脈堵塞,有的適合做內科介入手術,有的卻需要做外科搭橋手術。病人就需要多次治療,既加重經濟負擔,又增加手術痛苦。
然而,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臨床醫學迫切需要醫生們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多兵種聯合作戰”, 多學科的聯合協作,取長補短,充分利用內、外科兩種優勢進行治療。改變“單打獨斗”的作戰模式,建立一站式hybrid手術室,加速了各學科之間的交流融合。
目前Hybrid手術廣泛應用于多個學科領域,而Hybrid手術室在滿足外科手術條件的同時,還需要配備先進的成像設備:如血管造影機(DSA)、CT或MRI等。德達醫院的Hybrid手術室就應用全套飛利浦設備和系統,通過跨科室、多模態、跨設備的整合診斷方案,增強醫生對于精準診斷的信心。CT,MR,超聲,血管機、監護儀相結合,為疾病解決提供整體方案。應用星云工作站,實現3D交互式閱片,獲得更全面精準的臨床信息。同時飛利浦多模態診療方案系統,可以對疾病進行多模態診斷,從而驗證診斷精準度。上述多系統的聯合應用極大地降低了醫患溝通成本。病人不用反復、多次、低效地前往醫院只為進行某一項單獨檢查。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加劇,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心血管疾病以其居高不下的發病率、排名第 一的高死亡率成為老年人的“健康殺手”,且大有年輕化態勢。而且很多人都同時患有多種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手術實施難度大,那么隨著“多兵種聯合作戰”的Hybrid手術室的推廣,將會為更多心臟病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