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療報告:全科診所時代來臨了么?
美倫針對全球高達9.59億美元的醫療保健市場正在進行的創新性變革,普華永道近日對外發布一份名為《新進入者與新醫療經濟》的調研報告,分別從消費者與醫生視角研究美國、英國、德國、中國等各國的醫療生態圈變化。5月9日在上海舉行的報告發布會上,普華永道公布了中國調研的結果。
報告分別在中國抽樣調查了1000名消費者以及1317名醫生,了解消費者與醫生對線下醫療服務與數字醫療趨勢的感受與行為習慣。其中,1000名消費者主要來自于北上廣深,以及成都、沈陽、武漢與杭州等城市,醫生來源則散布全國各地,其中10%來自于北上廣深,絕大部分醫生來自于三甲醫院,約27%來自于二級醫院。
針對患者的調研顯示,過去一年內38%的消費者當有醫療需求時卻放棄了醫療服務,除了癥狀緩解的主要原因外,工作時間沖突、家庭事務時間沖突、經濟條件的考慮分別占了51%、35%與28%的比例。普華永道認為,這說明提高醫療服務的便利性是醫療新進入者的主要機會。
報告也顯示,經濟收入與各種新醫療消費升級趨勢正相關。例如,28%的消費者擁有健身俱樂部會員卡,22%消費者擁有健康電子手環,而且收入越高的消費者人群,這些比例都越高。這些在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為自己購買健康險的比例高達38%,滲透率相對全國總體水平較高,普華永道認為這里可以看到目前“叫好不叫座”的健康險的未來潛力。
與全球調研迥異的是中國消費者擁有家用醫療設備的比例很高,65%的消費者擁有家用醫療設備,其中血壓計與血糖儀的擁有量尤其突出。
普華永道著重針對消費者的數字醫療習慣做了調研,從10個不同維度調查了中國消費者接受數字化醫療與數字化醫療工具的程度,顯示中國消費者已經非常能夠接受數字化的健康管理信息獲取,而移動健康應用的覆蓋、使用頻率與對健康數據共享的態度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數字醫療的支付習慣已經形成,但通過數字化健康平臺消費醫療健康服務或者購買健康相關產品的習慣尚未養成;通過網絡在線視頻就診(即互聯網醫院模式)仍然屬于起步摸索階段。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高的年輕人是數字醫療消費的先驅者,男性略高于女性;52%的消費者年齡小于34歲,而不習慣于數字醫療消費的用戶有30%的人年齡超過65歲。
普華永道合伙人Mark Gilbraith說,研究中發現越是對數字醫療深入使用的用戶,對于個人健康數據(EHR)的開放態度越高。但他也想提醒醫療機構,在深度融合數字醫療技術以后,涉及消費者隱私的數據安全很關鍵。據普華永道深入的調研發現,中國的醫療機構正普遍進行數字化改造,提升服務效率。
盡管如此,普華永道調研認為數字醫療無法代替傳統醫療,比如中國消費者的首診還是傾向于與醫生面對面的傳統方式。從醫生端的調研來看,醫生們認為在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提供服務獲取的報酬仍然偏低,比如67%的醫生在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提供15分鐘在線問診咨詢服務的收入少于25元。74%的醫生認為期望咨詢費超過25元。37%的醫生在第三方壺來往醫療平臺提供免費的在線問診咨詢服務。
全科診所萌芽時代
基于消費者調研,Mark Gilbraith介紹了新醫療所揭示的線下醫療服務趨勢,包括近兩年來持續火熱的收購兼并交易。據普華永道統計,2016年中國共發生了72筆醫療機構投資交易,包括醫院以及各類診所,IPO消息也時有傳出。例如,港股有瑞慈醫療、弘和仁愛醫療、康華醫院、康寧醫院、新世紀兒童醫院、華潤醫療借殼上市等;國內A股有愛爾眼科等。目前正在IPO排隊中的醫療機構有20-30家之多。
日漸激烈的融資環境下,醫療機構正朝著集團化、連鎖化的方向發展,也意味著未來一年中被收購的項目已越來越復雜,比如多數處于早期整合,尚未真正引來正式運營的PPP模式。而那些不能及時獲得資本助力的醫療機構將在這一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境地。
Gilbraith說,現階段市場里對醫療服務有興趣的資金很多,地產、保險等各種背景的大企業都迫不及待的躍躍欲試。“合作是否成功的核心在于合作雙方是否有相同的價值觀,對于醫療質量的追求是否同頻,短期與長期的財務目標是否一致。而且,如果一開始就坦率溝通清楚,未來在發展過程中的合作會更加順暢。”
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人考慮在海外收購一些資產,最常見的是收購海外企業的小比例股權,主要目的是學習國外醫療服務的經驗,富有創新性的醫療設備、養老領域項目以及專科診所的股權交易量持續上升,而制藥類的股權交易量有所下降。
普華永道報告顯示,尋求過醫療服務的消費者在過去一年里,平均去醫療機構7.1次,雖然大型公立醫院仍然是他們的第 一選擇,但選擇私立醫院與私立診所的比例已有明顯上升。
這些愿意嘗試私立醫療服務的消費者呈現出年輕、高學歷、高收入、有健康險等特征,70%的人月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62%的人擁有自費的個人醫療保險。
盡管過去一年消費者平均去私立診所的次數為0.98次,但萌芽背后的潛力不小。Mark Glibraith認為,由于中國以往過于強調公立醫院的專科發展,但中國社會老齡化的需求在于巨大的慢病挑戰,這里面全科醫生可發揮的空間巨大。雖然中國正在大力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體系,多元化的需求也會需要私立全科診所發揮它們的力量,二者并不存在直接競爭的關系。對于社區醫療來說,主要是為解決三甲醫院醫生負擔過重的矛盾,服務的對象是慢病管理的老年人居多,但對于私立全科診所而言,其用戶可能是企業的員工就診,或者對于就醫便利性有更高要求的年輕消費者。